環保行業的新黑馬 土壤修復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發布時間:2017-06-27瀏覽量:1948次
土壤污染防治法近日再現大動作,分析人士認為有望直接倒逼行業需求在短期內集中釋放,推動行業訂單爆發式增長。據興業證券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土壤修復市場的空間可達1.3萬億元。建議重點關注理工環科、高能環境、博世科。
《土壤污染防治法》近日提交給全國人大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預計明年上半年正式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是繼環保法之后第二個環保行業的強制性政策,類比2015年環境法推出后環保行業訂單加速釋放,分析人士認為有望直接倒逼行業需求在短期內集中釋放,推動行業訂單爆發式增長。
事件驅動 土壤污染防治法即將一審
環保部近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土壤污染防治有關情況,并通報了環保部土壤修復各項任務推進進度。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司長邱啟文在會上表示,環保部在首批啟動14個試點項目的基礎上,將指導各地新啟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此外,還將指導地方編制完成6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方案。土十條中,重點推出了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概念,根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綜合考慮區域代表性、土壤污染類型、現有工作基礎、地方政府積極性等因素,確定在浙江臺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廣東韶關、廣西河池、貴州銅仁等6市建設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并已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
邱啟文在會上表示,目前國內土壤修復行業剛剛起步,需要從環境評估、環境調查、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修復效果的評估等環節,構建和完善整個產業鏈條,需要形成若干綜合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來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在2017年二、三季度一審。針對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制度、預防保護、管控和修復、經濟措施、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重要內容做出規定。根據以往經驗,“懲”比“獎”更能促進行業需求向訂單轉化。土壤污染防治法是繼環保法之后第二個環保行業的強制性政策,類比2015年環境法推出后環保行業訂單加速釋放,興業證券認為作為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一方面單獨在一個細分子行業專門立法彰顯了國家對于土壤修復領域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強制性政策的推出將顯著提升違法成本,明確各方責任,直接倒逼行業需求在短期內集中釋放。從時間點來看,其認為2017年底、2018年年初土壤污染防治法將大概率推出,直接推動行業訂單爆發式增長。
行業動態 萬億市場規模可期
與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相比,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還處于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初級階段,尚無完整的產業發展鏈,剛剛起步也意味著市場空間很大。據興業證券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土壤修復市場的空間可達1.3萬億元,其中,耕地土壤修復市場規模約為3960億元,城市場地修復規模約為7600億元,油礦區治理規模約為1700億元。
《土十條》要求2017年底前完成基本國控點位設置,2020年底前實現所有縣市全覆蓋。目前鋪設的基礎點位僅有2萬個,尚處于起步和試點階段,而根據農業部、國土部和環保部規劃,將新增16萬個國控點位,時間緊任務重,按照每個點位設備投資10萬元,每年運營3萬元測算,預計“十三五”期間土壤監測設備及運營總額達408億元。
土壤修復在于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濃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將土壤污染物轉化為毒性較低或者是無毒的物質、阻斷土壤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轉移途徑、減小土壤污染物對環境、人體或生物的危害。按照處置方法的性質,目前土壤修復方法可以分為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和集成修復技術。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早,行業產業鏈完整,涵蓋了調查評估、方案設計、修復工程施工監理、設備制造等方面,僅2012年營收高達80.7億美元。《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是美國最全面的規范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的法律,其對美國的污染場地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日本自頒布了《土壤污染對策法》后,明確對土壤進行污染調查,對污染區域進行公示制度,制定污染區域的管理辦法以及土壤污染的財務支援措施等,進而帶動了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從事土壤修復業務的企業數量增長至900家以上,在2014年約500家企業的基礎上翻了將近一番,2015年全國土壤修復工程項目超過100個。全國土壤修復合同簽約額達到21.28億元,相比2014年的12.77%。根據華泰證券測算,土壤修復 “十三五”內市場空間在1100億至5900億之間,遠期完全治理的市場空間巨大,達到7.4萬億元。整個市場參與者漸增,但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
投資機會 重點關注三公司
“環保部此次發布會釋放重要積極信號,2017年是政策落地到修復治理需求逐步釋放的關鍵臨界點,隨著監測網絡、治理標準、商業模式及監管的逐步到位,市場有望爆發。”光大證券推薦博世科、永清環保,關注高能環境、理工環科、鴻達興業。
興業證券建議重點關注理工環科、高能環境、博世科。
理工環科:土壤修復新黑馬。2017年2月,理工環科簽訂50億土壤修復綜合治理框架協議,其中土壤修復相關約20億。碧藍環境承諾16-19年利潤3280、4198、5374、6879萬元。借助上市公司的資金和業務資源優勢,碧藍環境訂單有望加速拓展,業績大概率超預期。16年凈利潤1.52億,預計17——19年凈利潤分別為3.6億、4.5億和5.6億。
高能環境:土壤修復成長股,行業領軍企業。公司當前在手訂單充足。公司2016年6月份完成了股權激勵計劃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授予價14.13元,凈利潤指標高增長,彰顯出管理層信心。
博世科:公司確立環評、土壤修復和油田環保、農村水務作為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其中環評已有成熟業務主體、土壤修復已有標桿性項目、油田環保預計在收購完成后將持續發力。公司當前土壤修復先后中標南化有機物治理、臨武無機物治理項目、常寧市重金屬廢水處理項目,工程經驗豐富,示范效應顯著,土壤修復業務有望全國鋪開。預計公司2017——2018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51億、3.02億。公司當前市值僅60億,屬于低估值快速成長的區域性龍頭公司,當前在手訂單超過20億,保障后續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