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牛牛精品视频在线,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日日,av中文资源在线资源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媒體中心 > 行業動態 > 西部成都市已實現317個鄉鎮環保機...
西部成都市已實現317個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

發布時間:2015-11-02瀏覽量:1870次

       日前從市環保局獲悉,目前,成都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初見成效,不僅順利推進環城生態區的建設和保護,同時,堅持用制度創新來破解環境與發展難題,推行了鄉鎮環保機構建設,并且實現了全覆蓋,運行大半年來,更是掃除了監管盲區,讓基層環保有“眼線”。
 

環城生態區建設 打造六湖八濕地
        很難想象國內還有哪個城市像成都一樣,在沒有完全離開市區的地方,就有這樣一片巨大的濕地——總面積超過13公頃的濕地公園。
  比白鷺灣更近的是錦城湖。這個由4個人工湖組成的公園,現在是成都夜跑人的“圣地”。
  對于城市而言,錦城湖、白鷺灣這樣的濕地,不僅能給市民帶來休閑和美的享受,同樣具有良好的環境效應——濕地本身具有滯洪作用,同時還能通過蓄洪補充地下水,并降低大城市的“熱島效應”。
  白鷺灣和錦城湖是孤例嗎?不是,成都在城區周圍打造了六湖八濕地的環城生態區,而這個環城生態區更是成為成都在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悉,今年1月至7月,環城生態區已完成投資22.2億元,完成拆遷17.21萬平方米。目前,白鷺灣、錦城湖、錦江濱河公園一期已建成開放,在六湖八濕地全部建成后,將猶如一條綠色的翡翠項鏈,不僅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同時,我市的湖泊河道水系面積比例將由7%提升到21%。
  為保護這條環城生態屏障,2013年,成都市出臺了《成都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劃定了環城生態區生態保護紅線,此舉也開啟了全國先河。這片由沿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構成的區域內,生態用地總面積達133.11平方公里。
  《成都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規定,禁止將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用于農業生產、綠化和水體、應急避難、公共文化體育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之外的其他用途,禁止在生態用地內設置廣告,一旦違規,責任人將被依法查處。
 

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 讓基層環境監管有“眼線”
        這幾天,成都大邑縣青霞鎮鎮政府的環保辦公室正在繪制一張“鎮域污染源地圖”,這在青霞鎮的“鎮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這個‘鎮域污染源地圖’,將幫助我們做到日常巡查心中有數,有情況時快速定位、及時前往。”據了解,今年4月以來,青霞鎮鄉鎮環保機構已經解決了多起環境污染。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創新,在成都早已開始破題,而鄉鎮環保機構的建設,就是其中的重拳出擊。
  2014年12月起,成都市啟動了鄉鎮(街道)環保機構建設,在全市317個鄉鎮(街道)統一標準、整體推進環保機構設置,并延伸到村和社區。至此,成都已經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全市一體、標準一致的基層環保工作機制,按照新《環境保護法》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屬地政府的責任,明確了人員、職責、經費、場所、裝備“五落實”,在全域實現環境管理網格化、標準化、系統化、全覆蓋。在此基礎上,日前,市環保局還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鄉鎮(街道)環境保護機構工作的意見》《成都市鄉鎮(街道)環保機構工作考核指導細則》和《成都市鄉鎮環境保護現場巡查工作指南》等規范性文件和工作指南,進一步健全鄉鎮(街道)環保機構管理機制。
  而鄉鎮環保機構運行半年來,也成效初顯。成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鄉鎮環保機構的建立,解決了鄉鎮、街道環境管理失位、缺位狀況,有利于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同時,鄉鎮環保機構建立后,落實“屬地管理、權責合一”,有利于從源頭上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控。
  不僅如此,鄉鎮環保機構建立后,還可以形成快速反應管理機制。相關負責人坦言,基層環境保護機構工作人員長期在當地工作和生活,對轄區內污染源分布、排污情況等十分熟悉,且屬地責任范圍小,通過建立環境污染臺賬,有利于形成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的快速反應管理機制。
  在此基礎上,鄉鎮環保機構還能及時處理突發環境事件、化解環境信訪投訴。“基層人員則能夠做到快速到達現場,根據情況作出及時處理,按照部門職責分解到公安、城管、交通、水務等相關部門,即做到快速到達、及時處理、分類處理。”負責人說道。


修訂地方環境法規 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
  成都市不斷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開展資源環境稅費改革試點、碳排放權和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推動水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開展資源普查,對水流、森林、山嶺、荒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確權登記,進一步保護生態資源。
  成都的地方環境法規體系也得到不斷修訂和完善。2013年,我市出臺《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成為國內首個為城市特定區域生態保護出臺地方條例的城市。目前,全市范圍內的《成都市生態保護條例》正在開展立法前期工作,《成都市濕地保護條例》已開始進行立法調研,《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從今年1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
  制度創新是環境污染治理的強大動力。2012年起,成都市開始實施的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打開了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突破口。2015年以來,成都市已扣繳相關區(市、縣)資金1825萬元,這些資金將全部用于水環境治理。
  成都市還聯合平原經濟區其他城市積極探索建立環境保護的區域協調和跨區域綜合治理機制。今年,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7市建立起秸稈禁燒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城市之間實現信息共享、聯合協作,小春秸稈禁燒期間,全市未出現一次因焚燒秸稈導致的污染天氣。
  下一步,成都市還將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加強協作,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開展跨界流域綜合整治、加強區域環境信息共享與通報合作,真正實現成都平原經濟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

Copyright ? 2025 成都華意中聯展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蜀ICP備19018284號-1 ????? 隱私條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三穗县| 高要市| 万安县| 兴山县| 丹棱县| 三原县| 江永县| 安阳市| 德兴市| 博客| 香河县| 淮滨县| 阿拉善左旗| 平泉县| 六枝特区| 葫芦岛市| 遂溪县| 石嘴山市| 汝南县| 钦州市| 三亚市| 赤水市| 石林| 密山市| 翁牛特旗| 平潭县| 湖北省| 嵊泗县| 濉溪县| 阳曲县| 股票| 德阳市| 陆河县| 宁波市| 台中县| 德庆县| 临汾市| 肇庆市| 澳门|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