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環保未來走向 四板塊引領“環境剛需"
發布時間:2016-06-30瀏覽量:1794次
“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仍可能以其穩定的收益吸引著各界關注。特別是近幾年來,海綿城市、危廢處理、PPP模式得到力推,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因此,各界將更加看好環保領域。事實上,從2010年,國務院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在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到2016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海綿城市被寄予厚望
與海綿城市“不濕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很多城市是一場暴雨一片“海”。如何盡快結束“看海模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有超過20個省(區、市)發布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啟動了數千個項目。
據了解,第一批試點以二、三線城市為主;第二批試點加入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對這些試點城市,中央財政將連續三年給予專項資金補助,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事實上,除了中央確定的30個試點城市外,各省份也劃定了省級試點城市,試點申報競爭相當激烈。
按照每個城市平均25億元左右的投資測算,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拉動超過1.5萬億左右的投資。
危廢名錄有增有改
“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公安部日前發布了《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版),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據了解,1998年我國首次頒布實施《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2008年進行修訂,今年的版本是第三版。本次修訂將危險廢物調整為46大類別479種,其中362種來自原名錄,新增117種。
目前我國危廢實際年產量超7000萬噸,而危廢實際處理處置量僅占當年危廢產生量的38%左右,且歷史已累積大量危廢。但是,目前國家核準利用處置規模速度并不足以應對新增與歷史累積危廢,且危廢從項目啟動到最終運營需要大約3年時間。因此,專業人士預測,短期內危廢產能供不應求狀況難以改變。
據證券機構測算,我國危廢年處理缺口在千億級別。危廢處理實行資質審核制度,通過正規渠道核準的危廢處理率不足20%,且中小企業多、規范少、市場無序化競爭嚴重。未來市場彌合資質趨嚴下正規、大型、規模化的危廢處置企業存機遇。
PPP熱情重燃
“近日地方對PPP的熱情明顯升高。”有業內人士表示,進入2016年,我國融資較為寬松,地方政府大量發債,但隨著近期銀根的略微收緊,發債難度加大,PPP又成了地方投資的主要模式。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由于上半年放款較為寬松,利率低至1—2個百分點,對于政府來說,低廉的融資下,不會選擇利用PPP模式來獲取相對成本較高的民營資本。
而我國PPP儲備量更是高達9.3萬億元。日前,財政部組織開展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申報工作。通知顯示,截至4月底,據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統計,全國PPP項目數量已經達到8042個,投資總金額為9.3萬億元。
民進國退潮洶涌
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的進入與整合,環保領域的民營企業,對資本,尤其是國有資本的入股態度,似乎正逐漸發生著變化。該類事件在產業一線大企業中都數次發生:
對于國資入股民企的現象,業內看法大致可分為兩派。有人認為是民企沒落態勢的表現,是“民企拼不過國企”的佐證;也有人認為這是細分領域或技術型企業接通資本及市場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