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業環保改造需500億元
發布時間:2015-01-08瀏覽量:3227次
1月1日起施行的《環保法修訂案》(新 《環保法》),被認為是一部“不環保,罰破產”和“不達標,別生產”的最嚴《環保法》。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也將面臨新《環保法》帶來的陣痛。相關分析人士指出,鋼鐵、化工、醫藥等領域或成為環保“高壓區”,環保改造已經迫在眉睫。
鋼鐵業環保改造需500億
新《環保法》出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鋼鐵行業首先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在產能過剩、鋼價持續走弱、盈利水平較低、資金鏈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困擾下,環保改造需要的大量資金可能讓處于困境中的鋼鐵行業雪上加霜。
從目前來看,國內鋼鐵行業的總產量在8億噸左右,過剩產能大概有1億噸左右。國家主要是通過出臺一些政策、設置一些門檻來遏制過剩產能,這些門檻就包括環保方面的要求。環保手段主要是通過對地方設置環保任務和排污排放量要求,以達到淘汰落后產能的要求和任務。此前,工信部公布了305家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名單,同樣也是通過規范條文的發布,從環境保護等方面對企業提出了規范要求。
據中國鋼鐵協會估算,要符合新《環保法》,除礦山外,鋼鐵企業生產全流程、全系統的技術改造,總計需要500億元以上的資金。
化工企業恐面臨關停或搬遷
在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國內環保力度趨嚴的形勢下,作為另一大污染高發區的化工行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保高壓。行業中一些利潤薄弱、環保成本高的企業,正面臨搬遷甚至是關停的危局。
據悉,如果按照最嚴格的環保標準來考核,化工行業達標合格的企業不超過30%。在實際情況中,化工企業主要是工業“三廢”的排放,但是對于化工企業的環保監測是很難的。大型企業的排放量比較大,容易被監測到,而且大企業也會有專門的凈化車間。但是小企業往往是直接排放的,因為小企業的排放量比較小,半噸一噸的,所以小企業的“三廢”排放常常是被忽視的。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普遍認為,在新《環保法》運行之前,國家對化工行業的環保要求早已提高。近一兩年,從審批上就可以看出來監管更嚴了,國家對于一些高污染的項目已經不進行審批了。尤其是一些比較敏感的區域,控制已經比較明顯了。一些大型化工企業之前已經持續在環保上增加投入。
此外,環保對染料行業的影響是全產業鏈的,并不僅僅是體現在某一兩個產品上。因為從上游到終端的各個產品之間,苯二胺、還原物、H酸、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環保問題,廢水和固廢產生量巨大。
環保壓力倒逼原料藥企業整合
我國是化學原料藥生產大國,尤其是發酵類藥物產品,產能、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如今,這一龐大的產業也面臨環保要求提高的壓力。在新《環保法》的壓力之下,原料藥行業,例如抗生素、維生素等可能會深度洗牌。抗生素領域污染比較嚴重,因為在抗生素生產的過程中,除了廢水、廢氣,菌渣也需要處理。不同抗生素的菌種不同,導致菌渣也不能按照相同的方式處理,這個處理成本是非常高的,以至于東部的抗生素發酵企業幾乎沒法生產,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往西部等成本相對便宜的地方搬遷轉移。